“喂,馬大爺,家里還缺些什么?我們今天要上山巡查哦!”“哦,我正愁這事呢,幫我帶一袋米、一桶油吧?!?/p> 2月10日8時30左右,國網崇州市供電公司文井江供電服務站內,站長黃浩和同事馬龍祥、楊建忠將準備上山特巡所需的工器具和檢修材料裝進背篼,抬上工程車,出發前往30千米外的雞冠山鄉巖峰村和琉璃村。 準備工作完成后,黃浩同雞冠山鄉巖峰村5組的馬玉書大爺通了電話。文井江服務站員工每次進山,都要為困難群眾和孤寡老人捎帶生活必需品。這些東西,連同電工工具包一起,裝進一個簡陋的背篼里。 雞冠山鄉以3868米的蜀州第一峰雞冠山峰命名,是成都市最偏遠、最落后的山區,全鄉301平方千米,3600多人零散居住在這里。 “背篼里都裝些什么呢?”帶著好奇,記者開始注意起大伙裝得實沉的背篼?!坝袚屝抻玫墓て骶呷绨踩珟?、踩板、工具包,還有搶險所需的材料如導線、綁扎線、瓷瓶,當然還有繩子、砍刀、拐爬子以及我們中午的干糧……”黃浩如數家珍。 “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下雪,我們都會特巡一遍?!秉S浩說,昨天下了一夜雪,他們要重點巡查10千伏同坪線及飛水巖支線。 在鎮上的商店,買好需要捎帶的生活用品,黃浩還特地買了兩個大燈籠和兩副春聯,裝在背篼里,用繩子牢牢綁扎在黃色工程車上。 從文井江服務站向山里進發,一路上走走停停,馬龍祥和楊建忠不時下車用紅外測溫儀給線路和設備測溫。行到無路的地方,黃浩他們就紛紛下車,背起背篼往巖峰村山上走。 雪積起厚厚的一層,山色愈發空濛。之前“好走”公路換成了狹窄陡峭的濕滑山路,黃浩他們不得不俯著身子手腳并用地攀爬。 “背篼是山里人常用的工具,上山巡線、檢修,只有背起背篼才方便?!秉S浩說。 沿著蜿蜒崎嶇的雪地山路走了一個多小時,“背篼電工”們來到巖峰村馬玉書大爺家。今年78歲的馬玉書長年臥病在床,老伴盧秀文也體弱多病,兒女長年在外打工,生活拮據,是文井江供電服務站常年幫扶照顧的對象。今天,除了進行用電安全隱患排查外,“背篼電工”們還為老人免費送來一袋大米、一桶菜油。 將屋內凌亂的線路進行了整理包扎后,馬龍祥、楊建忠把背上來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起,燈籠一點亮,灰暗簡陋的房屋霎時變得格外溫暖,更有了節日氛圍。馬玉書老人說話和聽力都有些困難,他呆坐在家門口,雙眼中的淚水依稀可見。 看見“背篼電工”們忙完手頭的活,盧秀文大娘連忙熱情地招呼他們喝口茶、坐下休息,黃浩婉言謝絕:“不了,我還要去查看前面的一段線路,等會還要去琉璃村呢?!?/p> 走出馬玉書老人的家,“背篼電工”們沿著10千伏同坪線方向繼續前行。道路只有一個車道寬,右邊是絕壁,左邊是懸崖,警示牌、攔石網隨處可見——“當心滑坡”“注意飛石”。 沿著羊腸小道向山上行進,山風吹過,樹上的積雪不時飄落。他們每到一個電桿下,都會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桿上的金具、絕緣子和導線,記錄運行情況。 越過一夜白頭的山崖、冰凌垂吊的指示牌,在霧氣氤氳中,“背篼電工”們抵達了一個琉璃仙境——琉璃村。皚皚白雪落滿枝頭,蓋著屋頂、原野、山巒,銀裝素裹的琉璃世界……讓人喜不自禁,有種久別后的欣喜。 成都人對于雪景總是會有幾分難以抑制的好奇與親切。堆雪人,拍照片,寒風中游客忙得不亦樂乎。 下午15時左右,“背篼電工”們來到琉璃村的平菇冷凍基地,對凍庫里的線路和電爐等大功率電器作了全面檢查。 “辛苦你們了,大冷天的還讓你們跑了一趟?!逼焦絻鰩炖习辶挝臇|說。 “這山上凍庫只用得上兩三個月,長時間不用電,難免出現一些小問題,現在都給你解決了?!秉S浩遞給廖文東一張安全用電宣傳單,“用電有問題可以隨時打電話”。 在雪地里,山間的小路很難走,“背篼電工”們一邊行走一邊消除線路通道上的樹障。 “有人民電工的保駕護航,鄉親們的用電一定沒問題?!笨粗@群穿著藍色“國家電網”工作服的“背篼電工”,琉璃村黨支部書記何發貴說。 記者手記: 采訪中,文井江供電服務站“上門多勤走,讓客戶少跑路”的服務理念樸素得讓人動容,而周明強講述的“頂風冒雨上山,走到客戶家,只為推一下漏電保護器”的故事更讓人揪心。 文井江供電服務站是一個在當地服務面積最大,條件最艱苦,員工人數最少的服務站。不讓群眾多跑路,說起來容易,但要放在一個服務要求高、服務難度大的山區供電服務站,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更難,需要下一番功夫。如何做好供電服務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在文井江服務站,答案只有一個,那就是“用心主動服務,做百姓的貼心人”。文井江供電服務站的客戶以留守老人和孩子居多,僅雞冠山鄉3600多人中,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占比就近2000人。“背篼電工”正是人民電工的最好詮釋。 走家串戶,巡視排查、整改隱患,捎帶東西……這一工作常態,說明了他們的用心主動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,積極換位思考,真正把群眾當家人,把服務當家務,真心為群眾辦實事,讓群眾在一件件小事中真切感受到國家電網人的關愛與溫暖。